首页 组织机构 主题教育 党建动态 支部建设 党风廉政 统战工作 学习园地 党纪学习教育
党建动态
 
首页  > 应用艺术系支部  > 公告板  > 正文
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四重逻辑
来源: 时间:2023-04-10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下简称“两个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给予科学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中推进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紧密结合,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火热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形成并深化了对自身优势的深刻认识,具备了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两个为什么”的条件。20217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给出了初步回答,即“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0221016日,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对“两个为什么”重大命题的回答,指出“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以下简称“两个行”)。习近平的这一重大论断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突出理论贡献和亮点,系统、全面回答了“两个为什么”重大命题,明确了“两个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之道的关键所在。全面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历史、价值、实践四重逻辑理路,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深入回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坚定理论自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逻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无可辩驳的科学真理

习近平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主要因为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彰显着巨大的理论吸引力和旺盛的理论生命力,能够发挥指导各个时期中国实践的作用,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为正确的客观真理。从理论逻辑出发体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需要了解熟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用科学的真理观对标对表,明晰真理的科学内涵和检验标准,厘清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意蕴,阐释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等关键概念,从科学性、具体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出发,说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属性。

(一)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围绕“何为真理”的问题,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按照黑格尔唯心主义真理观的理解,真理是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是神与上帝的旨意,是只有天才人物才能理解的思维产物。这种真理观彻底放弃了真理的客观属性,即恩格斯所言“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真理观虽然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却彻底放弃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以上两种真理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致命缺陷。马克思恩格斯精准捕捉到这一点,“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在对两种真理观的批判继承中逐渐形成了实践真理观。

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社会实践作为沟通和联结的桥梁,“思维”和“存在”通过实践之桥建立了紧密的、牢不可破的联系,极大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的真理观将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紧密联系起来,前者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是同一的、确定的,后者则是人脑中的意识世界,具有跨越时空的魔力。通过社会实践将客观同主观有机接轨,真理被理解为满足特定条件后一定会出现并且会反复出现、可重复验证的正确认识。马克思指出了谬误作为真理的对立面同样具有意义,具有与真理相统一的一面。“在同真理斗争的过程中,谬误是会自行暴露的”,也只有在斗争、比较及最终战胜谬误后,认识的真理性才会更加凸显,真理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真理观。列宁指出,客观真理是“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可见,列宁在真理观哲学领域彻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观点,认为人类认识的源泉不是“绝对观念”,而是不受人意志影响而存在的客观物质及实践。列宁的真理观从根本上终结了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影响,正本清源,充分认可真理的“一元性”,与认为“真理因人而异”的实用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有力捍卫了唯物主义真理观。由此可知,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之形式与客观之内容的结合。

(二)中国化时代化实现理论的横向空间本土化和纵向维度的实时发展

第一,要理解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马克思主义不能简单理解成马克思恩格斯著书立说的所有话语,应当准确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整个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经过数百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反复检验而逐步确定为真理的认识集合。“中国化”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对象,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灵活正确运用原理,解决中国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及时将实践经验总结和升华为科学理论,即予以体系化创设和理论化表达,最终产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第二,要理解何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习近平强调“要立足时代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用于“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从观察到解读再到引领,这不仅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深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理路,即积极吸收时代内容,主动汲取时代精华,推动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同频共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只有时代化才能正确回答当今时代的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种种难题,只有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适应全新的世界形势,才能让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科学理论辨识时代、紧跟时代、引领时代,牢牢占据人类真理和道义制高点。

第三,要理解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映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横向空间上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反映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纵向维度上的实时发展。二者一纵一横、纵横交织,形成了理论创新逻辑的全盘视域。只有把“中国化”和“时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体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将基本原理同实际和时代条件结合的具体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上述动态过程最终生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中国化和时代化后所产生的全新的理论形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基本原理、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三者有机糅合、积极互动,这种“糅合”与“互动”动态发展过程的最终结果,形成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全新理论成果,对于解决对应各个时期中国的实际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检验为正确的具体化真理

第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是理论内容具有客观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真理一样,兼具形式之主观性和内容之客观性,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科学理论体系。二是知识基础具有坚实性。直接脱胎于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基础无比充盈丰实。马克思主义是在充分吸收借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和西欧三大先进思潮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发展中不断吸收最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持续充实着自身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被继承和吸收,并进一步转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政治智慧,深度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三是理论体系具有严整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对一事一物的简单认识,而是通过塑造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内含对自然、社会、人类发展等众多领域大本大原问题的透彻认识和深刻理解,多重思想和多维观点之间交织并进,理论体系存在天然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四是发展过程具有探索性。理论发展只有“进行时”,固守已有的论断和“本本”就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实际情况。正是在与实践相结合和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党和人民才逐渐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全面和正确的认知,使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得以更加鲜明地彰显。

第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具体化的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本本”或教条,而是在中国的时代条件下具体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具体化的真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同经典马克思主义共通共融,其精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彰显着科学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真理价值的理论本质。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无论怎样经过民族化和时代化都不会丢弃的宝贵理论财富,是决定经历民族化和时代化后的马克思主义依然属于广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并彰显其科学真理性的关键所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要接续进行理论的民族化和时代化的工作。一个理论的生命力和活力体现在理论的不断创新突破上。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列宁指出,“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总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而且必须经过中国化和时代化,在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真管用”“真能行”,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丰富意蕴。

第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被实践反复检验为正确。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最关键的因素是真理来自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并被实践反复验证。也只有在实践中,理论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的方法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恩格斯也强调要将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最符合时代条件和特殊国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满足当时中国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需要,勇于思考创新,最终形成的发展了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视域下,透视贯穿革命年代、建设年代、改革年代和新时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具体性、实践性,还需要回到百年党史中深刻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意蕴。

二、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百年党史的核心主题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回望来时的路,我们能够更加深刻体悟这番话语中蕴含的深层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衡诸百年党史,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史画卷悠悠展开,理论发展始终是历史的主线,始终是探讨的主题,始终是工作的主要。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总是能够创造新理论,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就。这种超强的理论创新能力让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有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指引,中华民族由此更加奋发有为地朝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方向接续迈进。

(一)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范式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一代代仁人志士上下求索,为探求救民济世的真理和正道前赴后继,甚至不惜英勇献身。在经过反复比较、甄选乃至亲身实践后,中国社会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应该走俄国一九一七年十月的道路”。在反复比较后,青年毛泽东最终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指导理论,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认定马克思主义就是真理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自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华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这一历史性进程中,毛泽东为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毛泽东尤其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一遇到问题就开始翻“本本”,找书中的答案照抄,严厉批评那种“言必称希腊”的教条做法。毛泽东强调马克思的“本本”“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交融、结合的双向互动过程中,中华民族的鲜艳色彩被牢牢“镌刻”在马克思主义身上,形成了令人可亲、可近、可爱的新型理论形态。这种新型理论形态用中国普通老百姓都能听懂的语言和熟悉熟知的实际案例,阐述了原本晦涩难懂的深刻道理,形构成带有鲜明民族色彩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拥有了极富本民族色彩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此成为一个理论上完全成熟、拥有充分理论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根本范式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古老的中国扎下了根。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走向深入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向何处去成为全党全社会急切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个面临着重大历史抉择的时刻正在逐步接近。变革的时代呼唤伟大的历史人物。邓小平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如同惊雷一般,拨开了长期氤氲在国人心中的蔼蔼迷雾。“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这些简单朴素却充满力量感的话语在新的历史时期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不亚于革命年代英勇斗争、敢于牺牲的巨大勇气,继续坚持“实事求是”,接续回答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把党的伟大事业继续推进下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之际,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和发展,让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不仅没有被葬送,反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形态蓬勃发展。

此后,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推进伟大事业,面对新情况不惧怕,面对新挑战不退缩,面对新问题不畏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已经孕育着全新变化因素的新实践。在接续推进理论创新伟大事业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渐趋完满充盈,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筋骨更加强健有力。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新时代对新理论的需要一刻也未停止,人们企盼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创新思维、突破理论,以无与伦比的政治勇气坚定向前进的历史性责任,一系列原创性新提法、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集中涌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时代十年极不平凡,时而风疾浪险,时而狂风惊涛,“涉滩之险”有之,“爬坡之艰”有之,“闯关之难”有之。与此同时,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亟须中国共产党人正面给予回应,作出有效应对之策。“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事业蹄疾步稳、奋勇向前,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功绩。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重大论断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党的百年历史所凝练总结出的精华论断。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屡经挫折,实力遭到极大削弱,几度面临革命失败的重大风险。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从根本上扭转了之前的不利形势,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文革”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落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担当精神启动了改革开放,中国发展从此走上了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骄人成绩。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将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深度的理论自信,勇敢面对和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更加主动有为地努力奋斗,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荣光。

三、价值逻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彰显强大的理论自信和自觉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重大命题的提出,体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理论自信与独立自主的精神,对于已经迈上全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具有重大价值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回顾过去,肯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推动理论创新的历史的高度认可,肯定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对于中国共产党书写百年传奇史诗具有关键理论支撑作用。立足当下,肯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高度自信,有利于在新时代学习掌握新思想和新理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展望未来,肯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对新征程上接续书写理论创新崭新篇章的高度理论自觉和理论主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发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将以旷古绝伦的自信和勇气,继续进行具有新特点的伟大理论创造。

(一)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史的高度认可

走过百年征程的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汲取的宝贵经验便是要坚定不移走理论创新和独立自主之路。认识自己往往是最难做到的事情。曾经有一段时期,一些党员干部只知道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取得了伟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好制度好道路,并不清楚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究竟在何处。这种“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虽然短期内不会影响工作,但长期来看会影响党对自身优势和时与势的判断,遮蔽中国共产党人的双眼,影响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更加自为和主动的先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习近平提出的“两个行”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得到的宝贵经验认知。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的小船上走来,在近现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稳步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前无古人的丰伟功绩。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并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理论用于指导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精准解开了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是对百年大党理论创新史的高度肯定。中国共产党由此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为强大的自我肯定,以更加自信和昂扬向上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光辉灿烂的百年理论创新史具体表现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不懈推动理论创新,不断用新理论解答和回应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大问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时间维度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四大历史时期,在历史主题维度分别回应如何取得革命胜利、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推进改革开放、如何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命题。在百余年的理论创新史中,不变的是理论创新的主体是代表着中国社会先进力量和中国未来进步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真挚情感,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突破、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自信和自觉,不变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始终不渝的坚守。回望来时路,全面把握蕴含于“变”与“不变”之中的要义,方能深刻体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价值意蕴。

(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自信

从社会实践出发,人类千百年来的文明史、发展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具有开创性意义理论学说的强大真理性。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各地生根发芽,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绽放绚烂的光彩。社会主义在古老又年轻的中国扎根生长,让人类看到了21世纪的希望所在,看到了未来发展进步的可能方向。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让人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当代中国集中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极不寻常,正是因为有了“两个确立”,中国共产党才能一路顺利向前,披荆斩棘而无往不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到“人类减贫史上伟大革命的历史洪流中”,中国发生了“一场全方位深刻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是因为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真理性,它不仅“行”而且“好”,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理由不继续坚持和发展这样又“行”又“好”的科学理论体系。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并形成强烈共识后,全党上下要培养理论上的自觉性和行动上的紧迫感,刻苦学习和牢牢掌握新思想和新理论,更好应对复杂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更好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要学习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掌握科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带着问题学,有的放矢地学,活学活用新思想,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牢牢掌握新时代的科学理论。

(三)对新征程上接续书写理论创新崭新篇章的高度自觉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想要创造更加辉煌的丰伟功绩,中华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理论创新的步伐就一刻不能停止。要牢记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生命力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力的木本水源,是解读百年大党青春永驻的关键所在。在对过往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理论成果的高度肯定和自信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全新征途上理论创新的自觉和主动精神,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在未来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多重风险和挑战。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前途光明,关键在于前行路上继续保持“我们的理论行”“我们的理论好”的高度自信,以更加强烈的创新勇气主动、自觉地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在遇到现实工作中的问题时,要善于从理论的高度勤思考、多总结,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形成科学认知后,及时将实践经验恰当地总结上升为理论要点,不断丰富和补充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把理论创新“持久战”继续打好,把理论创新“马拉松”继续跑好,把理论创新“大文章”继续写好。针对“两个为什么”重大问题,习近平在“七一”讲话提出第一个“行”后,又在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第二个“行”,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意蕴,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牢牢把握“两个行”,尤其是后一个“行”的价值奥旨,中国共产党才能发现自身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坚持理论创新,赓续谱写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宏伟篇章。

四、实践逻辑:回答好“谁来结合”“结合什么”“怎样结合”三大问题

百年变局演进迅猛,变革的时代亟须不断创新的理论予以引领,崭新的实践亟须不断发展的理论予以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进一步探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路径方法,明确“谁来结合”“结合什么”“怎样结合”等基本问题。

(一)谁来结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动摇

在“谁来结合”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握时代大势,承担着理论创新关键主体的角色。“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回答“过去我们为什么成功”和“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关键所在。要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任何削减、弱化党的领导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习近平指出,“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要让全党成为拥有极强战斗力和执行力的政治组织,重现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的强大团结力和向心力。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终究只是传入近代中国的若干社会思潮中的一个,很有可能只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分支,作为“书斋里的学问”,难以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引领世界的强大作用力。“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质”,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最关键主体,承担着与时俱进更新理论武器的重大使命,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全新的理论成果,再用于指导不断更新和发展着的实践。

(二)结合什么:推进基本原理、中国实际、传统文化、时代特征整体性融合

在“结合什么”的问题上,把握“两个结合”的有效路径,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基础上,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展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转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华,充分把握全新的时代特征,从而形构基本原理、中国实际、传统文化、时代特征“四位一体”的理论互动演化格局。

第一,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作为一股新鲜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从根本上区分开的是党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坚定信仰,从此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接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死记硬背“本本”,不是机械、呆板、孤立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重点是掌握科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纵贯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理论精华。中国共产党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养分,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磨砺和锻造革命理论,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建设理论,形成了“认识”和“实践”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重视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深入推进理论创新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大要求,便是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详细阐述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指出“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核心论点。只有俯下身子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号召全党同志要“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只有在基层、在实地、在群众中,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为人民谋幸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结合,获得以人民为主体动力的根本性支持力量”。在实践中求得真知真实,了解党情国情民情,获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知,手握马克思主义之“矢”找准新时代中国实际之“的”,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政党,也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主义”。外来的“洋”理论想要扎根中国大地,需要适应上下五千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极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全党理论水平和理论自觉程度显著提升。新时代的十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思想资源之一。经过百余年的传入和持续融合、本土化之后,马克思主义已经内化为当代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丰富的理论宝藏和智慧金矿,从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中汲取深层养分,让中国特色、华夏气派更加鲜明地在党的创新理论中体现出来。

第四,把握时代特征解答时代课题。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走向深入,把握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时代新情况尤其重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精华,经典作家是引领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其思想具有超越历史局限的科学性,也难免带有时代特有的印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一味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断,用僵化、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今时代的社会实践,只会陷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窘境而最终失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实现持续创新和突破,要充分把握全新的时代特征,积极回应全新的时代课题,精准识别当今时代的主题主线,深刻认识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在把握时代特征,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

(三)怎样结合:坚持系统观念掌握辩证思维

在“怎样结合”的问题上,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整体思维、全局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性推进“两个结合”走向深入,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要求。恩格斯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永续发展的,物质世界是“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习近平强调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这为我们在理论创新进程中更好推动“两个结合”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遵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变革,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多重利益盘根错节,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民众舆论众议纷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形势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重视局部而忽视全局,只重视当下而忽略长远,只考虑宏观而漠视微观,只考虑一般而无视特殊,就不能很好驾驭错综复杂的工作局面,不能很好把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可能受到影响。面对复杂局面,要牢牢坚持系统观念,运用整体思维、全局思维、辩证思维方法,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

五、结语

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用“马克思主义行”对“两个为什么”作出初步回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丰富、发展了这一回答,添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作为对“两个为什么”重大命题的全新回答。“两个行”是回答“两个为什么”重大命题的关键所在,突出强调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当代中国一切发展问题、取得当代中国一切发展成果的重要意义,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取得伟大成就的成功密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一个判断句式,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作出的价值判断,展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的自信自强。关于如何理解“两个行”之间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在“两个行”中,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后一个“行”。僵化和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本本”不能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不能回答当代中国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更解决不了新征程上即将面临的种种实践难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突出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最管用、最能够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是回答“两个为什么”重大命题的关键所在。

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并非有意割裂和随意剪裁“两个行”,破坏“两个行”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架构。不能用第一个“行”否定第二个“行”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也不能用第二个“行”动摇坚持第一个“行”的信心和信念。“两个行”应当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只有将“两个行”联系起来辩证、全面地看待,才能体悟习近平关于“两个行”论述的丰富内涵。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贯穿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承、一以贯之把握其中最精华、最管用的部分,珍惜来之不易、得之艰辛的宝贵真理。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同样明白,单纯的马克思主义“本本”是绝不能起到指导当代中国实践作用的。唯有采取正确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创新运用基本原理并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持续展现生机活力,绽放真理光芒。



推荐阅读  
学校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 new 2024-04-23
学校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 new 2024-04-23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 在... new 2024-04-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 在... new 2024-04-10
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 new 2024-02-20
热门阅读  
学校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 new 2024-04-23
学校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 new 2024-04-23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 在... new 2024-04-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 在... new 2024-04-10
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 new 2024-02-20
 
 
友情链接
   

copyrights 2000-2009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01449号
地址:中国 上海原平路55号 邮编: 200072 电话 021-56075555-各部门